查看原文
其他

喧嚣过后,细品湘博两千个日夜的匠心打造

2017-12-01 闲凝眄 弘博网


说起最近的业内盛事,莫过于湖南省博物馆的开馆啦!经过了近两千个日夜的期待,2017年11月29日,它终于以全新的姿态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目前向公众开放的两大基本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和“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一则多年精心独创,一则全新改版华丽升级。那么,除了精美的文物展品,我们还能在展览中看到什么呢?


开馆当日排队等待参观的热情观众人数突破1.3万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另辟蹊径,做好内容设计

内容,向来是博物馆展览设计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藏品讲好故事,不仅体现着博物馆的诠释能力和整体水平,也表达着对地方文化的基本尊重但对于同城内其他博物馆已有的同类型展览,如何避免同质化,也是策展团队必须考虑的问题。


你见过的地方志陈列,都是什么样的?

熟悉国内各大博物馆历史类常设展览的朋友或许了解,目前我国各馆的地方陈列,虽名称内容不尽相同,但体例大致有以下几种:


通史陈列,即以王朝承续的时间轴为线索,重点表现该地区的历史脉络。这种模式通常以该区域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及重要历史人物等主题展开,但在具体实施时,受旧有文物观念和展品理念的限制,难免陷于“有史无物”、“有物无史”的困境。


文物陈列,以馆藏为基础,辅以借调文物或复制件,按时代早晚陈列,本着以物为宗的理念,少有场景及多媒体,这类型陈列更接近于考古成果展,展览风格严肃,缺少活泼;


历史文化陈列,即以物说史、诠释文物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文物种类、造型、纹饰、质地的演变,反映该区域社会发展进程。这种展陈模式虽不会刻意反映无物证的重大历史事件,但能够通过对器物的深入剖析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该地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状态。展品体系不仅包括馆藏文物,也包涵有多重手段展示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史前到建国,从潇湘到沅湘,湘博如何讲述湖湘历史?


做哪种类型的区域历史文化综合陈列,如何规划“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成为讨论的焦点。众所周知,文献历史与物质文化是两种不能相互取代的叙事体例。经过充分调研和比较分析,湘博“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策展团队决定以国际博物馆学的视角、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讲述这段故事。展览以物为宗,从纵向时间轴和横向器物对比的双重维度进行诠释,即通过对器物造型、纹饰特征分析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透过器物的早晚对比,探寻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通过对同时期器物进行对比,反映区域特征。



此外,框架结构设计,也是本次“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的特色之一。目前,同类型展览通行做法是以时间为序,将各大时段的内容分类叙事,以反映该区域历史在文明进程中的亮点,但为了避免同城展览同质化,经反复讨论,设计团队最终开创性地采用了类似“纪事本末体”的叙事思维,即“以物说事”,从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连贯的展厅设置,分别表达了湖南的自然环境、湖南人群体的形成、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生活和风俗、湖南人的精神气质等五个主题。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十分自然地达到了“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览目的。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独具匠心,丰富呈现形式

长沙马王堆汉墓,作为湘博最耀眼的明星,早已为喜爱湘博的观众所熟知。那么,这次新馆开放,湘博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个被万众瞩目的展览呢?

学术或趣味,湘博如何选择?


长久以来,如何平衡学术性与趣味性一直是摆在策展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的方式带领观众解读考古知识,成为湘博基本陈列的又一大亮点。


马王堆汉墓M1和M3打破关系展板示意图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区,其内容构思无不体现着40多年来马王堆汉墓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同时,展览设计注重文物的遴选、组合和解读,以叙事性体例将轪侯家人生前死后生活串联起来的同时,又突出马王堆汉墓文物在科技、思想、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使观众易于领会与吸收,基本满足了当今及未来观众的文化诉求。


空间设计,湘博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马王堆汉墓?


重视艺术设计,真实客观、氛围协调可谓湘博马王堆展的突出特点,节奏分明、张弛有度的动线设计也为展陈增色不少。



首先,展览将马王堆汉墓作为一件完整艺术品进行设计构思并结合相关学术资料深入研究,以文物为主,通过场景复原和组合陈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一座真实的马王堆汉墓,达到真实、客观的效果。


其二展线流畅各单元均部署重点亮点,同时,观众互动和多媒体展示等围绕文物进行的延伸展示穿插其间、寓教于乐。


其三,文物陈列形式多样,采取平放、斜放、阵列、悬靠、嵌入等多种措施,构建出多种空间艺术形态,并通过阵列式的组合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场景,反映出当时的盛况、气势和饮食礼仪的庄重感。


其四,细节处的个性化设计不仅突出了文物,也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观众的参观特点。如展厅色彩基调取自马王堆汉墓文物中的黑、朱红和黄色,庄重典雅;展厅灯光设计既保证陈列艺术效果,又严格控制光照度,明暗适度,保证文物安全;此外,博物馆还根据不同的文物量身定做了不同展柜及个性化展托设计,在保证文物安全与保藏的前提下更好地展示藏品。


其五,展厅氛围营造与陈列环境相适应,多样化空间形态,使空间创意与主题氛围协调。各展厅依据主题、叙事内容、情境不同表现出各自风格。



在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辛追墓系列展项,辛追墓墓坑气势恢宏、上下通透达16米,形成一个视角高潮的高大空间,给人以强烈震撼,而在墓坑壁上采用3Dmaping与空间结合渲染的艺术手法,演绎由帛画、套棺等构成的空间世界,使观众在这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传达手段中,深刻领会西汉时期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思考。而转入到四重套棺处,环境为之一变,在深灰色空间内,观众在墓坑演绎区域的亢奋心情得以平复,能安静下来仔细品味套棺的彩绘之美,为接下来观瞻辛追遗体做铺垫。辛追遗体陈列厅,环境与灯光氛围安静自然,能使观众在这里带着肃穆的心情去瞻仰辛追遗体,感受辛追夫人的永生之梦。


辛追墓四重套棺


对于不同部分的展项,博物馆依其各自特质建造独立展示环境,充分了调动观众情绪,使展览效果直观放大。


基于“人”的考虑
展览背后,那些湘博的用心

基本陈列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决于其策划理念是否符合当下时代需求,以及主题思想是否提炼得准确到位。


当“湖南人”——公众眼中的地域性概念——走进阐释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博物馆,展览开始与观众发生关系:每一个本地观众都是湖南人,每一个外地观众都好奇与湖南卫视、湘菜同源的湖南人是什么样子?而更多的人则好奇于造就了近现代湖南人才辈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地域文化现象的背后必然是偌大的地域文明,关系到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并升华凝练出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这些都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也恰是博物馆所收藏和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用博物馆学的专业技能和表现手法,在大时空背景下,勾勒出区域文明的发展轮廓,探讨古今“湖南人”。


而马王堆展,除了传达出特定主题的文化内涵和学术成果外,还坚持以人为本将观众研究与展览设计相结合,融入相关考古学科知识,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具,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博物馆在学术传播和公众考古方面的重要作用,尝试性地解决了目前学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研究与传播,是博物馆发展的不变主题。而作为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讲好故事,将博物馆所贮藏的文明记忆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展柜内外的群体和文化产生共鸣,是博物馆面对的重要课题,也必将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资料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编辑:闲凝眄 # Mark仔


相关链接:

都知道现在新开馆的湘博最火,可逛馆的正确姿势你真的get了吗?

人工智能:连接博物馆与公众的新方式

抢先品辣!看湖南省博物馆如何用星级大餐征服你!

小光照大问题,让艺术之光照亮博物馆

在一眼千年中,听《国家宝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

“南京共识”:博物馆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合作与分享

“一带一路”大环境下,科普场馆应如何协同发展

中欧扇艺竞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一扇明清万紫千红,入滇最是丽朦胧

相约浙博,看明清闺阁画家的笔下世界

上海新开了很多小众博物馆,周末不愁去哪玩啦!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